中国人吃饭时筷子是必不可少的,每顿饭中都有筷子的身影。可两根小小的筷子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小编整理了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说明文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说明文1
它,是我们吃饭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种类繁多,享誉中外;
它,还意味着中华文化古往今来的传承。
它就是——筷子。
筷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说在很久以前,人们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枝夹着吃,发现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夹食物的工具——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开来。上至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这种工具。最初,人们称之为“箸”或“筋”,江南吴中称之为“快儿”,后来由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大都是用竹子制成的,所以人们便亲切地称之为“筷儿”或“筷子”了。
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筷子的主体形状很平常,无非就是两根硬棍。然而,这种简单的工具使用起来却非常方便。它不但可以避免我们用手抓等不雅行为,还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去选择食物。
筷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西方人在我们的筷子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才发明了刀、叉这类吃饭工具。把筷子与刀、叉相比,更体现了筷子的优越性:中国人吃饭只用一双筷子,省事方便,无论吃什么都可以很快夹到。而用刀、叉吃饭就不同了,要根据食物的不同更换不同的餐具,不但费时费事,而且非常危险,尤其不适合小孩子使用。
除此之外,筷子还有十分特殊的功用。根据中医理论,人们在使用筷子时,可以带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50多处肌肉的运动,既有利于手的灵巧,又有利于脑的发达。吃饭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提高智力,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中国的筷子早已闻名于世,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功夫,更是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各国友人到中国时,几乎都要学学如何使用筷子。当年,拳王阿里来中国时,就因没学会使用筷子,而不得不在宴会上用手抓菜吃,感到颇为遗憾。在西方,还出现了专门教人使用筷子的培训中心。有的国家还建立了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筷子博物馆”,世界第一家“筷子博物馆”是在德国,在这个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万多种产地不同、质地不同的筷子。由此可见,筷子在国际上也越来越负盛名。
我想,随着将来社会的发展,筷子的种类一定会变的更加多样化,筷子文化也必定会发扬光大,因为,我们的生活少不了它!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说明文2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据说,世界上共有三种吃东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的占40%;用筷子夹的占30%,用刀叉的也占30%。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不叫“筷”。在〈〈先秦文献〉〉中作者把筷子称为“著”。隋朝时期,筷子又被称为“筋”。
筷“这个称呼是怎样出现的呢?据明代陆容在《菽目杂记》中说,江南吴中称”著“为”“快儿”。称帆布为“抹布”这是因为行船人忌讳“住”和“翻”。大约在明朝以后,快字上又加了个“竹头”,成为“筷”。这大概是由于筷子大多数是用竹子做的缘故吧。
筷子的结构几为简单。我国的筷子是上粗下细,下圆上方的。当筷子传到日本时,日本人就把筷子制成圆锥型。
筷子虽然简单,但中国人在筷子的质材和雕饰也做了不少文章。先秦时以有了象牙筷和铜筷,隋唐以来,宫廷,官府和富豪之家,用金银做筷子,用玉石,珊瑚等雕饰筷子。考究的筷子还要镶个银头,这是用来试验食品是否有毒。如果有毒,银头立刻会变成黑色或绿色。
中国人用筷子的功夫常常吸引外国人,西方近年兴起了“用筷热”。还出现专门教人用筷子的“培训中心”。有的医学家认为,使用筷子能带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个50多处肌肉,有助于手的灵巧和脑的发达。也有人说,中国人手特别巧,与从小就使用筷子有很大的关系。
据说,世界上第一家“筷子博物馆”在德国。那里展览了一万多种产地不同,质地不同,以及时间不同的筷子,真可谓一应俱全呐!我们用的筷子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如此高的地位。你掌握了吗?如果掌握的不是太全面,那就请拿起筷子,好好研究一番吧!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说明文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到许多物品,但这样东西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就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筷子。历史延至今天,古人悠闲的生活态度已经埋没在现如今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可唯有筷子,历经了千年,还是那般的经久不衰,亦如中国人刚强不屈的品质。
“民以食为天”,对于善喜美食的中国人而言,筷子是进食的工具,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古时称筷子为“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免同意便改“箸”为“筷”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又称筷子为“挟”,意为夹住再提起,这也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方式。
当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时,筷子便随着文明一起诞生了,迄今为止,筷子的种类就多达六百余种,有商朝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筷等。在唐朝,筷子还曾用来象征人的刚正不阿。唐玄宗就曾赐给宰相一双金箸道:“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
现在最常见的是竹制、木制、塑料制的筷子,它们不像金属筷子那么重,也不像玉制筷子那样昂贵,做工简便亦可就地取材。
筷子不仅有象征意义,还有特殊作用。现在说的“筹算”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著作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使我国古代数学达到了很高水平。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使用筷子,而西方善用刀叉,从中可看出中、西方人性格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回答西方人提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都是崇尚文明,而不是崇尚武力。”,这也就是从餐桌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吧!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说明文4
一头方,一头圆,天圆地方大学问。
——题记
从最初的“箸”到“挟”,再从“筋”到“筷子”,虽然名称一变再变,但它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情结,却历数千年而恒久如一。
筷子属于中华民族。公益广告《筷子》里面的妈妈教孩子用筷子吃饭,最使我感触的,是那句“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的。”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把筷子的“民族性”显露无遗。筷子是中国的,是炎黄子孙的。从它诞生之日起,便被披上了民族的“胎衣”。其它民族,拿起筷子,怕是连饭都扒拉不到嘴里的。
筷子浸透了乡思。远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华人,在吃年夜饭时,特为亡故的父母摆上碗筷。“血浓于水,根寄于筷”,彼时彼地,这绝非一双普通的筷子,它是对父母的感恩与怀念,是对故土的眷恋与牵挂,是绿叶对根的情思的绝好表白。无论漂泊得再远,只要怀揣一副筷子,梦里便总能找到归乡的路,忆起故乡那柳,那桥,那人。正如,“你怀揣着筷子上路,筷子装点了你的梦”。
筷子昭示着“中国梦”。“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声呀声震天。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百舸嘛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放在祖国大海里,一个人就是一根筷子,力量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万个挽起手来,那力量就可撼岳移山,家庭昌盛的希望,民族复兴的大计,一定能实现。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姜子牙垂钓,到社会转型化的今天的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奋斗,都与筷子有关,都与筷子相连。筷子犹如一根彩线,把我们的生活连接得丰富多彩,把我们的生活编织得千姿百态,把我们的生活牵向辉煌灿烂。
小小的一双筷子啊,能让每一个华夏儿女记住自己的历史、根脉,还有那永不褪色的“民族魂”。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说明文5
我是一根筷子,我与我的姐姐是亲密无间的搭档。主人把我们买来的时候,喜欢的不得了,可渐渐地,主人对我和姐姐越来越冷漠。
当时,主人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躺在床上把我们抱在手里。用手给我们搓着后背,那感觉,可真是太舒服了!我和姐姐还都在想:哦!可真是流落到一个好主人家里了。主人吃饭时,总是拿我们吃菜、吃饭。我们得到主人的加倍关心,可真是令我们高兴的比吃了蜂蜜还甜啊!每次吃完饭后,都用嘴把我们呡得干干净净。把我和姐姐都弄得浑身肉麻的发痒。并且都把我们用洗洁精与水混合在一起,洗得干干净净的。令我们浑身凉爽。
可惜,好景不长,我和姐姐都渐渐发现,主人慢慢地冷落了我们。原因是:主人有了一双新的筷子。
从此,我和姐姐就被放进了筷子筒里,那里又脏又黑,把我和姐姐的衣服都弄脏了。再一看那里面的筷子同胞们,都快成你筷子了。它们浑身是灰。这连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主人长年累月冷落它们,不给它们洗澡,所以落下来的灰,到它们身上,时间长了,就会变成这样。现在,我和姐姐心里一想我们将来的一天也会变成这样,心里就不由得酸一下。只听筷子同胞们说:“你们看,你们看,又是一对被冷落过来的筷子,这下子,咱们又有一对新朋友了!”只听,又有一对筷子说:“当然,也让它们尝尝当年咱们刚被冷落的滋味。”听着听着,我和姐姐都哭了!我们走过去对筷子同胞们说:“主人为什么要抛弃我们呢?”结果,却遭来一阵反对:“就她,还我们的主人,哼,做梦!”又听见一对筷子说:“对啊!对啊!想当年,我和我的搭档可是超级为主人效力,可是最后嬴来了什么?最后还不是被冷落的结果。”同胞们都一致点头同意。
我和姐姐真是没有想到,原来主人对我们的好,竟然都是虚情假意。可恶!太可恶了!我和姐姐都在恶狠狠地想。
虽然我和姐姐只是一对筷子,但是,我们也有我们价值。真希望我们的主人会像原来那样善待我们。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说明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