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秋节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秋节的高中作文1

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在吟诵无数寄托相思、抒发感悟的咏月名作时,我们心中那股相思、团圆之情便愈加浓烈。

古往今来,中秋节就是中华民间传统的盛大节日,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注定了八月十五,举头望月与天涯共此时。当人们和家团聚,赏月、游湖之时就赋予了中秋节这样的意义,把人间温情与风物美景联系起来,让人们感受到和家团员的温馨、幸福与快乐,同时带给离乡背井的游子以浓浓的乡愁。

记得在《东京梦华笔》中曾描绘出“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圣晓”的热闹景象,这正是古人向往团圆、庆团圆的形象体现,对于现在的我们过中秋可谓是多姿多彩。你可以选择放烟火,朗朗月下,火树银花,普天同庆;可以选择游公园,桂花飘香,月色缠绕于那暗香浮动的枝头,在脚下洒落点点银光;可以选择江边漫步,明月当空,江风清洌,烟波浩淼,月光如碧水中的银螺般给人清新之感,或者干脆呆在家里,在轻柔的音乐里,吃几样精细菜肴,尝点月饼,凭盒赏月,月光倾城的荣美必将充溢你的胸怀,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之夜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明月照千里”的广博至美,于是月光又赐予人们一份思索:远寄乡思!不论远在天涯海角,只要能沐浴到月光,念亲思乡之情便融入到那一抹通的月光,借着月心之桥将祈祷传递到远方的家中,愿亲人更好,家乡更美,一切更幸福,同时,在皓月中游子也能读出远方的牵挂与问候。

谈到这里,还不得不提一提久负盛名的中秋月饼。东坡曾赞叹道“小饼如嚼月,中有怡如酥”现如今的月饼更是琳琅满目,花式齐全,但不论如何翻新,不变的是它圆圆满满的外形,象征着家庭温馨和美,家人团圆共聚,所以说呀,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枚枚朋饼,它不仅仅凝聚着制作人的心血与汗水,更是古往今来华夏儿女渴望人月共团圆,天人和谐的缩影,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有人说思念像中秋的满月,牵挂似漫天的繁星,在这欢乐的节日到来之前,我愿借着柔柔的风,谱上长长的祝福,让它轻轻飘进所有人的心中!最后祝愿全校师生中秋佳节和家团圆,幸福美满。

关于中秋节的高中作文2

今天,终于盼到了中秋,古人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而且今天的月亮亮的格外耀眼。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自呆在一旁,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我们都知道,有的人由于工作的繁忙不能回到家里面,所以他们都在窗户旁看着月亮,一起过中秋。

今天,妈妈一声令下:“我们一起来到了姥姥家。”不一会儿舅舅他们也来了,舅舅,左手拿着月饼,右手拿着螃蟹、石榴。我不解的走了过去问舅舅,为什么过中秋还吃螃蟹、石榴。舅舅说:“在中国吃螃蟹是一门学问,人们往往在秋天食用螃蟹。民间就有“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的说法。食蟹既能一人独享,细细品味;无论是怎么吃,都是一种特别的享受。我半信半疑的点点头,疑惑不解的地走了。终于到了晚上,我们一起围着桌子坐了个圈,好似一个大月饼。我们从桌子地下拿了一块特大的一个月饼,舅舅说:“让我来掌刀。”我心想:明知道我拿刀不稳,还让我掌刀,今天是中秋节,别让大家都不高兴。我小心翼翼的拿起刀来,我一会儿向右偏一下,一会儿向左偏一下。这时,不知道什么的力量使我不再感到沉重,我回头一看是妈妈,我满怀信心来到桌子前,爸爸告诉我,先找到中心,然后向四处切开。我先找到中心,接着,我就闹出了笑话,我一看有的太瘦,有的太小,好不容易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月饼,一拿全都撒了。这是,蛮有学问的舅舅清了清嗓子,吟诵了一首:李朴写的《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当舅舅吟诵完了的时候,大家热烈的鼓起了掌,有的人还夸舅舅真是文采飞扬呀!这是月亮升到了天空的最高处,这时的月亮是最美的!看完央视新闻联播,全家人走出家门赏月。今晚的月亮多明亮啊!市民广场一片欢呼。

今天的月亮多圆呀!

关于中秋节的高中作文3

大地的八月,秋高气爽,在艳阳高照下,瓦蓝瓦蓝的天空像洗过一样明净,棉花团似的云朵就像绣在蓝色绒毯上的大花。瑟瑟的秋风吹熟了田里的庄稼,大白杨的叶子变黄了,爬山虎的叶子已经变红,小草,不像夏天那样精神抖擞,果树上那累累果实由青变黄,由青变红,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成熟的气息荡漾在秋天的空间,丰收的喜悦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里。

此刻,中华民族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也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希望。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除了春节,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八月十五这个月圆之夜,皎洁的明月“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人们思念什么?思念的是远方的亲人。

虽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无论怎样,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总希望能和远方的亲人团圆。这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东方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亲情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所以中秋便成“全家团圆”的象征节日。在如水的月光下,我们一大家子又围坐在大圆桌旁一块儿吃饭,满桌子的菜各式各样的,味道鲜嫩极了!真是好久都没有吃到过这么美味可口的饭菜了。大家都吃得很起劲,渐渐兴高采烈起来,都相互祝福着干杯。“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所以今年也不例外,饭后,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面前放着许多月饼,咬一口,那甜甜的感觉就好像今儿个和家人聚在一起高高兴兴的感觉一样。“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今晚的月亮跟平日里的确实不一样,那圆圆的样子不就像我们这围坐在一起的一家人吗。

就在人们与家人团圆时,一定也有人身在他乡而没能与家人团聚,所以我向今晚的圆月托去了一份祝福,希望孤单的你不要伤悲,抬头看看那仑明月吧,说不定你的家人也正看着它呢。

关于中秋节的高中作文4

古往今来,中秋节就是中华民间传统的盛大节日,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注定了八月十五,举头望月与天涯共此时。当人们和家团聚,赏月、游湖之时就赋予了中秋节这样的意义,把人间温情与风物美景联系起来,让人们感受到和家团员的温馨、幸福与快乐,同时带给离乡背井的游子以浓浓的乡愁。

记得在《东京梦华笔》中曾描绘出“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圣晓”的热闹景象,这正是古人向往团圆、庆团圆的形象体现,对于现在的我们过中秋可谓是多姿多彩。你可以选择放烟火,朗朗月下,火树银花,普天同庆;可以选择游公园,桂花飘香,月色缠绕于那暗香浮动的枝头,在脚下洒落点点银光;可以选择江边漫步,明月当空,江风清洌,烟波浩淼,月光如碧水中的银螺般给人清新之感,或者干脆呆在家里,在轻柔的音乐里,吃几样精细菜肴,尝点月饼,凭盒赏月,月光倾城的荣美必将充溢你的胸怀,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之夜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明月照千里”的广博至美,于是月光又赐予人们一份思索:远寄乡思!不论远在天涯海角,只要能沐浴到月光,念亲思乡之情便融入到那一抹通的月光,借着月心之桥将祈祷传递到远方的家中,愿亲人更好,家乡更美,一切更幸福,同时,在皓月中游子也能读出远方的牵挂与问候。

谈到这里,还不得不提一提久负盛名的中秋月饼。东坡曾赞叹道“小饼如嚼月,中有怡如酥”现如今的月饼更是琳琅满目,花式齐全,但不论如何翻新,不变的是它圆圆满满的外形,象征着家庭温馨和美,家人团圆共聚,所以说呀,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枚枚朋饼,它不仅仅凝聚着制作人的心血与汗水,更是古往今来华夏儿女渴望人月共团圆,天人和谐的缩影,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有人说思念像中秋的满月,牵挂似漫天的繁星,在这欢乐的节日到来之前,我愿借着柔柔的风,谱上长长的祝福,让它轻轻飘进所有人的心中!最后祝愿全校师生中秋佳节和家团圆,幸福美满。

关于中秋节的高中作文5

又是一年中秋节,合家团圆其乐融融。

已至中秋佳节,我家都会聚在外婆家吃团圆饭,外婆也总是会做一大桌美味佳肴来招待我们。

很快,菜摆满了桌子,大家围绕着桌子坐满一圈,吃着美味的饭菜,高兴地交谈着。是啊!除了过年大家都很少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今天中秋节圆圆的月亮不正是想让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吗?

妈妈、阿姨和外婆格外高兴地聊天,外公和爸爸、姨夫边喝酒边谈论着什么,外公外婆也不时转过头来问我们几个小辈一些学习方面的事情。而我和哥哥们拿着饮料站起来祝长辈们节日快乐,之后我们便不客气地大吃特吃……

很快便只留下桌上一片狼藉。妈妈、阿姨和外婆收拾着餐桌,我们便来到了屋外。月亮不知何时已升上天空,把银色的光辉洒在房顶、山上,恍如梦境。外公家在杨梅山后,所以十分寂静。外公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包装精致的月饼,我们吃着好吃的月饼,看着皎洁的明月,开心地笑了……

我和父母慢悠悠地闲逛回家,虽然离开外公家已经很晚了,但我们依然很兴奋。时间也影响不了人们的心情,美丽的各色霓虹灯在与皓月争辉,不时响起的炮竹声也在为霓虹灯加油鼓劲……

我和父母回到了家,把椅子拿到阳台上坐下,又是欣赏一幅不一样的美丽的灵动画卷。仰头望月,如果说之前的月光是柔和皎洁的,现在便是冷清高洁的光芒洒满了大地。月亮不时钻进了墨黑的云中,虽然见不到其身影,但月光却透过片片墨黑的云将其照得透亮了,月光像一层银灰的纱,笼罩着大地。

虽阳台没有了外面的喧闹,但却并不是一片寂静。虽秋已过半,但小昆虫们仍十分活跃,此时闹得正欢便奏起了交响曲:像蝈蝈、蚱蜢等许多不知名的昆虫正在欢叫着。我一时兴起,拿着MP5放起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并吟诵起李白的《古朗月行》,逗得父母哈哈大笑。

一家人在一起,何患无乐?

关于中秋节的高中作文800字5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