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胡同的作文高二优秀范文

北京的胡同,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有空可以去看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胡同的作文高二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有关胡同的作文高二1

翻阅历史的古迹,漫步在幽深的巷口,凝视着攀援墙头的枝束骨朵,扬鼻长吮北京街巷中流淌的故息。

沉吟良久,沧桑沉淀至满的墙壁早已斑驳不堪,墙皮向外翻出,诉说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回忆。门前盘头驻立,枭混拔檐,纹理阙起,龙盘凤据,彻彻底底地散发出威严与庄重,似乎能使人将门阙的古老抛之脑后,任庄严充斥灵魂。再一瞧,红木漆质大门安详又静谧,阳光透过槐冠打在上面,随风摇曳,荡漾出百年的沉毅,仿佛一壶陈酿的老酒泛出悠远绵长的酒香。

若是叩下门钹三两声,定会有老北京人开门热情问候。但向里张望并不会感受到四合院真正的韵味,方整耸立的影壁墙扯走了外所有来者好奇的目光。便是细细琢磨石洼般的影壁,都会让人拍案不绝。每当阳光准点的洒下点点光斑时留意影壁,便会感到一阵高亢宏伟的气氛,影壁也不再是挡视之物,而是一尊情怀缱绻的艺术品了。

等到晨曦的阳光早已拉开一天的帷幕后,街巷中便鲜活起来,大街小巷走起了吆喝的小贩,嘴里念念有词;年纪大的街坊也开始走街串巷,倘使两位熟人撞在一起,就会听到久违的“来了您呐”。就在古时的府邸下,塑造出了一批批伟大的文学家,而每天他们的生活也就大抵如此吧。有谁能想到,如此传统的文化里,孕育了多少懵懂的心灵呢?

而且今再回到胡同,特别能注意到原先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大多已伐去了高耸的树冠,如今的胡同,也变得更加的商业化。老北京们没有因此惘然,反而扩了钱锦,靓了衣襟。大家晨起散步,有头脑的街坊便摆起了摊铺,布满了老北京的小吃,外来的人们只有品了这些才会心满意足的归去,熟人吃好行了,便会笑着对掌柜的说:“舒坦!”

这等的和谐,也只有老北京胡同能承载的下吧,群居的人们无不享受这种和谐与自然。老北京胡同也在文化底蕴中交织着现代的繁华继续演绎着动人的旋律。

有关胡同的作文高二2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想写就写 故乡的胡同。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方我都陌生。

方圆二里,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就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而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断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安慰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长。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当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看见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着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爱过我几年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有关胡同的作文高二3

作为一名北京人,我深深的爱着胡同,那旧的可爱的胡同。

闲来无事,漫步在那地道的小胡同里。是我最爱干的事情。走进胡同,你便觉得突然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就那么一下子,仿佛,外界的喧嚣便全部的被阻挡在了那不起眼的胡同口出。深深的吸一口那荡漾这桂花香气的空气,用脚底轻柔的感受那石板的的脉络。就感觉一下子身周尽是一片清凉,所有的污秽都不见了,仿佛一下子从城市到了乡间,身心一下子打开了便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然被一股子清凉的气息所洗涤了。

这里的一切都散发着一种旧的气息,旧的让人舒服。仿佛是透过时光的阻隔又一次的喝到了那甜蜜的北冰洋汽水一般。目光轻轻扫过。看。那边不正是卖炒肝的小摊吗?看,那几个玩着跳皮筋的小女孩是那么的有活力。看,那提了着鸟笼的老头子是那么多精神。从眼中看到的一切事物是那么的熟悉,似乎回到了童年一般。

就这么走着,突然的脑中突然回响起了张伯伦的北京土著中的歌词北京的土著,有一点感伤。为什么?北京的胡同已然被破坏的太多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性价比不高的胡同被大片大片的拆除,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回想起梁思成的警告,我不由得露出了淡淡的苦笑。对新的憧憬不代表对旧的抛弃。北京有的不应只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而应该多一些古香古色的胡同,居住在四合院中的人们要比将自己锁在一个个立方中的人们多一份亲切。那荡漾在胡同中中的吆喝声要比马路上刺耳的喧闹多一份安详。

我是多么的爱北京的胡同啊,让我们稍稍回想一下童年的记忆,让自己被喧嚣所占满的心多一份胡同的宁静与安详。北京的胡同啊,旧的可爱。

有关胡同的作文高二4

绿色植物的生命力总是张扬恣意、淋漓尽致的,但其中不同种类的植物所彰显的方式又有不同。草本植物的生命力体现在一岁枯,一岁荣,岁岁枯荣,生生不息;木本植物的生命力则体现在日夜生,日夜长,就像那首诗吟咏的:你见或不见它,它就在那里,以你永远无法觉察的速度,奋力成为继飞鸟之后凭一己之力距天空最近的生命。

我家附近有许多这般生长着的木本植物,它们大多已上了年纪。该如何形容它们的苍老?或许只有那最质朴的童言才能作出最简单而准确的答复:它们已经很老很老很老了,比我妈妈的妈妈的妈妈还要老……人们习惯用树皮来比喻老人的体肤,可相较于老人皮肤之干瘪衰败、枯灰暗淡,树皮——富有神谕般的清晰纹理的树皮——却暗涌着永无衰竭的生命力。即便是我口中的老树,你只要将双手覆在它粗糙的树干上,便能感觉到它鲜活着,呼吸着。它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给枝干一分毫的成长,尽管你看不见这样的成长,但你能留意到它春夏的枝繁叶茂、秋冬的木寒叶凋。于是你发现了,你确定了,那些很老很老、比你妈妈的妈妈还年长一个轮回的老树,的的确确是在一刻不停地生长着。你永远不用担心老树们有一天会停止生长,因为它们一直在你的头顶以你无法察觉并无法企及的速度生长着。似乎你随时抬起头,都能望见老树撑起的那一方天空的荫。

真正的老树自然只有在真正的老区中才能找到。那些被条条框框规划设计好布局的老树,不明就里地被束缚在了光鲜闪亮的新区里头,与周围现代化的气息格格不入。而扎根在老区的老树们,则早就与老区休戚相关、须臾不分。每一片阴凉、每一丛花叶、每一点被斑驳了的细碎阳光,都与老区心有灵犀。可是,树兴许越老越可贵,但社区老了,多半只会遭人嫌弃。

我没有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我居住的老区之“老”,只能说,它大约旁观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老区的墙上爬满了爬墙虎,老区公园的铁栅栏锈迹斑斑,老区的一溜法国梧桐会在秋天抖落金黄的“羽毛”满铺半个路面,老区的沿路会有乱七八糟的卖菜的、卖衣服的、卖竹席藤椅的、卖爆米花的、卖鸡毛掸子的……十几年就这么过来了,我眼中的老区的模样似乎一直未变,唯当多日离家,一见之下,才惊觉老区宣传栏的玻璃何时蒙上了这么厚的尘埃?老区的健身器械何时变得残败不堪?老区曾秀气的小花园何时已长满杂草?心中最先满溢的不是不舍,而是不安。这种不安在某一时刻被放大到极致——明明上一周还矗立在你面前的某幢老民居,现下竟已碎裂成一堆废墟,堆起来倒也有小山那么高。令它粉身碎骨的原因太合理了,老房子已过了可供人安全居住的年限,所以需要拆除,需要重建。啊,它已经这么老了吗?老得仅余被毁灭的价值了吗?我还以为,它伴着我,只看了区区十来年的春花秋月呢。那么,我的老区,那个将我抚养大的小世界,是不是也在萎缩?也在龟裂?是不是终有一天也会被历史的车轮狠狠碾过?老区的突然苍老——不,是我突然意识到的老区的苍老——令我措手不及。

老树与老区都是存在于时间概念之内的,但有一样东西,却很少染上岁月的气息跳到了时间之外,那便是路。路,换一种说法,那些穿梭在老区里、夹藏在老树间的阡陌,都可以称作是胡同。胡同、弄堂、巷子、小路……随意吧,我只想给它找一个可爱的称呼。老胡同之“老”,不同于老树、老区之“老”。我给胡同加上的这个“老”,与你拍着可以和你一起上房揭瓦的兄弟的肩头所喊对方的那声“老x”的性质是一样的。

胡同是很安静的,它能包容你的一切喧哗,它也是知道你秘密最多的。你会在经过它的时候,大声怒吼“x×我讨厌你!”或是大笑三声“下次我一定拿满分!”抑或是絮絮叨叨地倾诉,含含糊糊地抱怨。走在胡同里,你会回想起一群男孩女孩凑在一块儿打弹珠的情景,会回想起下雨天和小伙伴拖着胶鞋一前一后踩水玩的画面,会回想起在路人的惊呼声中和朋友追风赛车的场景……胡同一直很安静,你不必留意到它,但你大大小小悲悲喜喜的回忆里总有它。胡同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你走过它——你身后的它,为你承载喜怒哀乐;你身前的它,为你开拓着更多可供你回忆的风景。

老旧的事物有一种颓靡苍凉的美,这种美很无奈,很真实,很动人,这种美来自于器物,来自于风景,来自于生命,更来自于人。

我们不懂老树、老区、老胡同在想什么,它们自然也不懂我们在想什么,但它们为我们付出的,终归比我们让它们得到的要多那么一点点——这个“一点点”,你知道代表多少。

树、社区、胡同,去掉“老”字,也不过平平凡凡、司空见惯的三样物什,至于添上的那个“老”字里,几分亲切、几分心忧、几分感激、几分欲语还休便隐藏在各自的思量中了。

有关胡同的作文高二5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