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作品元宵的作文5篇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作品元宵的作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作品元宵的作文1
著名作家沈从文曾于1963年3月写过一篇散文叫《灯节的灯》,文如其名,将过节观灯的历史娓娓道来。
“元宵主要在观灯。观灯成为一种制度,似乎《荆楚岁时记》中就提起过,比较具体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灯市\’得名并扩大作用,也是从宋代起始。论灯景壮丽,过去多以为无过唐宋。观灯有‘灯市\’,唐人笔记虽记载过,正式举行还是从北宋汴梁起始,南宋临安续有发展,明代则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八面槽一带。从《东京梦华录》和其他记述,得知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封建皇帝到这一天,照例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亲信太监抬着,倒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观灯。又或叫几个游人上前,打发一点酒食,旧戏中常用的‘金杯赐酒\’即由之而来。”
“宋人笔记同时还记下许多灯彩名目,‘琉璃灯\’可说是新品种,不仅在富贵人家出现,商店中也起始用它来招引主顾,光如满月。‘万眼罗\’则用红白纱罗拼凑而成。至于灯棚和各种灯球的式样,有《宋人观灯图》和《宋人百子闹元宵图》,还为我们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来反映到画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遗事》和《水浒传》插图中种种灯景,和其他工艺品——— 特别是保留到明清锦绣图案中,百十种极其精美好看旁缀珠玉流苏的多面球灯,基本上大都还是宋代传下来的式样。另外画幅上许多种鱼、龙、鹤、凤、巧作灯、儿童竹马灯、在地下旋转不停的滚灯,也由宋代传来。宋代‘琉璃灯\’和‘万眼罗\’,明代的‘金鱼注水灯\’和用千百蛋壳做成的巧作灯,用冰琢成的冰灯,式样作法虽已难详悉,至于明代有代表性实用新品种,‘明角灯\’和‘料丝灯\’,实物在故宫还有遗存的。”
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作品元宵的作文2
《我的心灵自传》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首次极其真实、详尽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长岁月。
在《父与子的难题》这章中,周国平写到了他小时候的元宵节。“我上小学时,父亲才三十开外,仍很有生活的乐趣。每年元宵节,他会亲手制作一只精致的走马灯,在纸屏的各面绘上不同的水彩画,挂在屋子里。电灯一亮,纸屏旋转起来,令我惊喜不已。”
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作品元宵的作文3
中国著名戏剧家汪曾祺1993年2月在《故乡的元宵》一文中,描绘了江苏省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从中能够体会到他浓郁的生活情趣。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 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条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作品元宵的作文4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2010年3月5日特别为元宵节写过一段文字:“我一直以为它只是年的结束,却不知还有这么多的含义。这是个狂欢的节日,是个释放的节日,也是个‘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节时留下的诗词。”
余秋雨说春节是个制约的节,而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是个叛逆的节日,是个年轻人的节日。春节时合家团聚,作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节,年轻人走出去,在热闹当中寻找那种高雅,那种美丽。”
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作品元宵的作文5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自幼与元宵结缘,不管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文学创作之上,都能从中体味出浓郁的节日味道。
鲁迅《狗·猫·鼠》一文里,曾有如下描述:“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文中“花纸”指的是年画。而“老鼠成亲”的年画,就是取自民间元宵节晚上老鼠成亲的传说。为此,每当元宵之夜,小时候的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不止一回彻夜不睡,睁大眼睛期待“老鼠成亲”的神奇场面出现,结果熬到天亮,别说成亲,竟连老鼠的影儿也没看到。先生当年写入文章的《老鼠娶亲》那幅年画,后来,被收进了鲁迅博物馆,至今犹存。虽然有关此画的更多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仅此一斑,也足以见证当年元宵节的鲁迅,是何等的天真好奇,纯真无邪。
小时候,鲁迅与元宵节的另一件趣事,是到姑妈家作客。席间,曾为前清秀才的姑父阮士升,为逗鲁迅玩,便与其玩起了对对子的游戏。姑父随口而出“红炖肉”,鲁迅不假思索:“白斩鸡”。瞧了瞧右边墙上的《鸳鸯戏水图》,姑父又眼珠一转:“擎荷底下戏鸳鸯”;瞥了瞥左边墙上的《春燕图》,鲁迅灵机一动:“垂柳枝头闹春燕”。夜里,大家都到庭院赏灯,望着明月当空、华灯初上之美景,阮士升灵感大发,口出上联:“望日月圆,十五月半,月月月圆称月半。”一旁的鲁迅,发现院里树木、盆花上,贴满一条条”送除夕迎初一”的红纸,于是,便顺口念出下联:“除夕年尾,初一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时之间,在场之人,无不为鲁迅的聪明机智、巧妙应对而叹服不已。
元宵节里,最有趣之事,莫过于猜灯谜。而说起鲁迅与灯谜,更是佳话不断。鲁迅先生的笔名,多以灯谜手法命之。如“华圉”暗隐当时的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丰之渝”是“封建之余孽”的缩写谐音;“巴人”是指下里巴人,即并不高雅之谦称。鲁迅也以灯谜手法,为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例如《且介亭杂文》中的“且介”就是取“租界”二字各半而成,暗讽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状。而《阿Q正传》中的大写字母“Q”,不用多想,光看一眼,就让人觉得,和盘着辫子的人头有多相像。更为有趣的是,与友人通信,鲁迅也不忘打打哑谜。一次,在给钱玄同的信里,说到一本书时,他写成了《鲜苍载》,如此怪异之书名想必谁也未曾见过。原来,这是先生用对仗法制作的灯谜:“鲜”对“新”,“苍”对“青”, “载”对“年”。如此一来,《鲜苍载》,岂不就是《新青年》。又如,鲁迅给林语堂的信中写有“则《论语》虽专谈‘虫二’”的话。所谓“虫二”,其实是引自乾隆皇帝的一则有名传统灯谜,谜底为“風月无边”。借此,讽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杂志不思进取,专谈“风月”的无聊和颓丧。
至于元宵美食,对鲁迅来说,也是乐此不疲。“过稻香村购饼饵、肴馔一元”。诸如此类的记述,仅在《鲁迅日记》里,出现的次数就不下十回。可见,到稻花香购买小吃,早已是其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习惯之一。做为老字号的稻香村,以经营月饼、元宵等节日食品为主,最早由金陵人郭玉生所创。也许,正是出于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之情,鲁迅才对家乡人开的小吃店,味觉适合、情有独钟吧。直到如今,经历了六代掌门人的稻香村,依旧在业界享有盛誉。尤其是什锦元宵,不仅色白如雪、馅量适中,而且口感细腻、余味无穷,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当年鲁迅先生在美食方面,还是很有眼力和品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