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人生困惑 20 讲》,讲了 20 位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在讲心理学大师的故事的同时,再引出这些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内容写的通俗易懂,还挺好看的。
其中在讲自我价值实现的时候,用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中就说了马斯洛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建议,有一个「四结合三不」原则。
1967 年,马斯洛发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他在文中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一些具体建议,我们这里可以用 “四结合” 和 “三不” 来标记。
所谓 “四结合”,指的是面对各种问题时的 4 种态度:
一是直面问题。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能勇于探索、反躬自问和承诺责任。
二是反求诸己。这需要我们 “倾听自己生命内在冲动的呼唤”,让自我显现出来。就是让自己的天性、潜能自发地显现出来,使之成为行动的最高法则。人并不是一堆待塑的泥土,而是一种内含无限潜能的主体性价值存在。要达到自我实现,关键不在于外人或其他外在因素,而在于首先要求助于自己。
求助自己,倾听心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年,乔布斯在设计手机时,并不是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是聆听自己的心声,“follow your heart”:我觉得用户需要什么,便设计什么。结果,乔布斯推出了跨时代的电子产品:iPhone。
三是选择成长。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马斯洛说:“面临前进与倒退、成长与安全之间的选择时,要选择成长而不是选择防御,力争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倒退。”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不要选择守势,而要采取攻势,要永远向前。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外,不要在逆境中沉沦。马斯洛的人生选择也是如此,他提出的基于人性善的人本主义理论,在当时并未得到学界的认同。他多次梦到自己被美国心理学会除名,不过醒来后,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理论,直到这些理论最终被认可,被传播,之后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
四是忘我之境。自我实现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件事而忘怀一切;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时刻。因此,人应该经常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某一项使命,彻底丢弃伪装、拘谨和畏缩,真正进入 “忘我” 的主体状态。关于 “忘我” 的状态,今天更为流行的专业说法叫 “心流”(flow),后文我们再来详细讨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在每次选择到来的时刻,都能将以上 4 种态度结合起来,处理好相关的大小事件。
所谓 “三不”,主要包括:
不断进取。要趋向自我实现,人必须不断进取。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程度上实现自我潜能的一个过程。这意味着,实现个人的价值往往需要勤奋和努力。
不恋高峰。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善的,也合乎需求,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时刻。不过,它只代表着自我实现的辉煌时刻,而非全部过程。因此,人不能停留或迷恋于此,必须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努力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实现自己。
不背包袱。人要识别出哪些心理是自己的防御心理和精神负担,并有勇气放弃不良的防御。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该揭示整体人性,引导人们摆脱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给人们指明一条自我实现的光明道路,这才是其理论的意义所在。
总之,自我实现的人是我们应当追随和效仿的楷模,他们代表着人类努力的方向,体现了人性能到达的境界,我们可以通过 “四结合” 和 “三不” 等途径达到这种境界。
最后,来讲一则关于马斯洛的小故事。据说有一次,马斯洛在课堂上问他的学生:“你们当中谁认为自己将取得伟大的成就?” 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茫然地看着马斯洛。这时,马斯洛反问道:“除了你自己,还能有谁呢?”
是啊,限制我们发展的,只有自己,别人根本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而能取得成就的,除了我们自己,还能有谁呢?马斯洛给了他的学生这样的信心,我们也要有这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