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一本书,其实真正花的时间加起来可能只有三四个小时吧,薄薄的一本,很简单的故事,却好像很多很多地方都想让我字斟句酌地去解读去品味。

大言不惭地说,这种以信件或日记形式的写作,很是我的“风格”,因为我也是一腔的溢出来的想法,有用的没用的,方方面面的,奇思乱想的,多愁善感的东西,总是会把它写出来才算甘心。只不过,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去把它们公之于众,交给人们去读,因为那应该只是一些很幼稚且无聊的东西罢了。我更没有维特这样疯狂的爱恋,或是由任何一种这样超越一切甚至生命的情绪在支配着,写下这么多炽热的文字。

这是上上上个世纪就已经写出来的故事了,然而,它写作的形式、传达出来的东西都还是那么有新意,让人能时常掩卷沉思,或是设身处地地思考维特或是绿蒂以及绿蒂的丈夫阿尔伯特的心情,甚至是那位活在信中的朋友“威廉”的心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艺术吧。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主人公维特的信件、编者记、以及附带了歌德的三篇短篇小说。主人公维特的信件很容易能让人猜到他是一个什么出身以及什么性情的人。从他给好友威廉的信中,我们知道了他是一个出身还算不错的画家,青年时期交过一个女朋友,后来不知何事来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疗愈心灵,在这里,他自由无比,常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着这个世界,一切另他觉得欣喜的、奇怪的、鄙夷的事物都能让他以一种轻松的、无谓的态度讲出来,时而还能讲一些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艺术的见地,让读者至少让我觉得他好像活得很通透,为此专门摘抄了许多词句,譬如:“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或者,我也惊叹于他的文字表现力,书中很多景物描写是我愿意摘抄出来读给那些正在学习写作的学生们的、不需要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亦或是,用一些奇奇怪怪的词描述一些悬浮的环境,只是做简单的描述,就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这里随便摘抄两句: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侧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的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

然而,这一切的惬意、浪漫在主人公维特陷入对绿蒂疯狂的爱恋之后戛然而止。维特和绿蒂姑娘是在去舞会的路上相识的,绿蒂姑娘搭他的便车,他对她一见钟情,难以自拔,从此以后,他给好友威廉的信中全部都是绿蒂的种种,当然读者读到的也是。从初见绿蒂的欣喜与羞涩、到知道绿蒂有未婚夫之后的失落与退缩;从无法控制自己不出现在心爱的姑娘身边的情难自持,到见到绿蒂未婚夫阿尔伯特后既欣赏又嫉妒的扭捏矛盾&…&…这些信中,满溢出来的,是他饱满鲜活的情绪,身为读者,或是“威廉”,很难不被他的真诚热烈感动,却又不忍而一步步看他愈陷愈深。我很想自己亲手写一封信给他,告诉他,在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关系里,要懂得放手。想必威廉这样的话也并非少说了。可他什么都懂,但他永远有理由去说服自己继续迷恋下去,他又何尝不是在这种想要离去却难以抽身的拉扯中折磨、痛苦着,以至于忘却了身边景物的美,忘却了艺术,忘却了全部的单个的自己。

他还是决定离开了,在经历了无休止的爱而不得的折磨之后,在一次平常的相聚之后,偷偷离去。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使他忙碌起来。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从他的信中,那个迷失的自己好像一步步被他找回来了,信中又开始描写自己的一些人生见地:“一旦我们失去自主,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生来就爱拿自己和其他人反反复复比较,所以我们是幸福或是不幸,全取决于我们与之相比的是什么人&…&…”然而,没错,是的,某些看似潇洒、自由的句子中,很难不让人嗅到他极力隐藏的对绿蒂的思念。新的环境,他认识了新的人,大方儒雅的伯爵、善解人意的封·B小姐,本来这两个人的存在能让他在繁琐的工作和挑剔的上司中得到一些慰藉,然而一场上流社会的聚会再次将这种平衡打碎。维特无意中进入一场上流社会的舞会,被大家嫌弃地请了出去,尽管维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但是,从此之后,他成了人们眼中的那个“不自量力”的笑柄。就连伯爵和绿蒂,这些曾交心交谈的人也只是对他的遭遇表达了下同情而已。维特又离开了,这次他去到了相识的猎庄主家里,途中,他回了趟自己的故乡,看着眼前熟悉的景象,他讲说自己只喜欢旧的建筑,而无比厌恶新的。此处,维特心境可窥一隅。到了猎庄主家中,维特因为自己的智慧和才气而收到尊重和热情招待,可没过多久,他便又待不下去了。他在信中吐露:“归根到底,我们之间毫无共同之处。他是个有理解力的人,但也仅仅是平平庸庸的理解力罢了;与他交往带给我的愉快,不见得比一本好书来得多。”于是,他又离开了,不出意外地,就像读者们所期待又担心的那样,他回到了绿蒂的所在。

亦或者说,他从来没有真正地离开过她,无论他在哪里,绿蒂都好像有着比地球球心还大的吸引力在牵引着他。绿蒂结婚了,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又回到了那个想接近却又不敢接近的纠结、矛盾、痛苦之中,他遇到过因为暗恋有妇之夫就杀死了对方的杀人犯,也遇到过将在疯人院的时光当做最美好回忆的精神患者,这些人们看起来确确实实不正常的、不可饶恕的、偏离的行为, 他却能感同身受。也许他是真的疯了吧,当他敏锐地察觉到绿蒂似乎在为他的环绕不休而苦恼,虽然阿尔伯特还像以前一样大方且关切有礼。

维特为什么痛苦,我想,我或许可以理解一部分。他是一个浪漫至上的人,或者,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极端的人。就像偶尔在信中可以捕捉到的,他不喝酒则已,一喝就要把一瓶全部喝完。绿蒂因而常劝诫他要节制。这样的性格或许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他无法接受自己将永远爱着却永远也得不到一个女孩。所以,当绿蒂终于说:“在圣诞夜之前别再来了”的时候,他便下定决心去死了。因为相比起以后无数个爱而不得的日日夜夜,死亡显然轻松得多。他不会像绿蒂所劝他的那样,“旅游、找一个相爱的女孩、偶尔看望就好”,他的个性只能容许有两种结果发生,完全得到或者完全失去。

他终于还是去死了,在绿蒂交待他让他千万别出现的那个夜晚,像他一直以来想做的那样,吻别了绿蒂之后,回到家,以别的借口借了阿尔伯特的手枪,想到是绿蒂亲手擦拭然后递给佣人的时候,带着甜蜜而去了。

少年维特的故事到这里基本上便结束了,读完之后,我便在想,如果是我写这个故事,我会怎么写,怎么讲述,大概率还是会和写一篇最平平无奇的传记一样,由此,我更意识到早在快三百年前的人,他的思想是如此地有新意,也更加感慨文学的力量,无论过去多长时间,那种感染力,那种对人的灵魂的抒发是多么地深刻且不被磨灭。

那对这个少年本人,我又是种什么态度呢?或许是我还没有经历过如此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的对某一个人的热情,我能代入自己体会他的感受,我能理解却无法真正赞同他的行为,尤其是为了得不到的爱情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可能就像朱光潜(我读的上一本书)说的,恋爱宇宙中,爱情至上吧,这个宇宙中,爱情超过了所有道德哪怕生命。

又或许,对于那些真正的艺术家,这种毫无保留的沉溺、沉醉、片刻的欢愉、以至于最后的解脱都比爱而不得、留有遗憾来得更美吧。

而大部分人,会选择接受,哪怕痛苦,然后投身于去做“更重要的事”。

我们怎么会没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呢?爱情之外,我们还有自己理想,除非,社会已断绝了所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这是一个很简短的故事,以至于可能做成书太薄,后又加了几篇看似无关的小故事,亦或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关于爱情,关于勇气,关于欲望。就像这三篇故事的引言中所写的那样,表现了作者(歌德)所环抱的以艺术改造世界、以美育陶冶人心、以仁爱制胜暴力的理想。

由此,也许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少年维特的故事了:人类可能永远无法摆脱自己对美、对爱的渴望,但至少还有艺术,有仁爱,让人们能有改造它或者抵御它的力量,哪怕这种改造和抵御是通过奔赴死亡。但是永远地相信艺术吧,也是相信自己的内心,它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或许也是在暗无天日的深渊里唯一能够接住人们的力量。

那些如此鲜活的生命与思想的光点,我不忍它们陨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