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观后感800字 篇一

如果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那么湘江就是湖南人最深的羁绊、最浓的牵挂!

现站在湘江旁,看着湘江水缓缓地流向远方,不急不躁,如一位温婉、文静地女子,就那样静静地走向自己的归宿。若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谁能想到80多年前,有一群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保护了这条河和这片人家。

一想到80多年前一拨拨红军战士倒在了这条江上便忍不住湿了眼眶,联想到当时的点点滴滴,他们将这清澈的湘江水染成了红色,染成了革命的颜色。一位位红军战士远离家乡,远离妻儿,跟着红军队伍浴血奋战,他们抱着誓死的决心与坚强的信仰,用自己的身躯为老百姓铺出一条血路,老百姓永远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让他们使之奋斗一生。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食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主席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红军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为老百姓着想,他们与老百姓骨肉相连,红军就是靠着严明的纪律才能获得老百姓的信任!

红军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没有一丝退缩与逃避,不顾一切地与敌人战斗,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着他们,“誓死保护党中央”是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在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执行着上面的任务,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与敌人斗争到底。一个个战士不管等级高低扛着一把枪就往敌人射,前一个倒下了后一个补上去,前一拨倒下了后一拨补上去,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在勾心斗角的时代,在以个人利益为重的观点的时代,红军战士团结一心,用自己澄澈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誓死的决心拨开笼罩中国多年的黑暗,迎来了光明。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一位红军战士接到了上级的任务一刻的犹豫也没有,毅然拿起身旁的枪,走出了埋伏地,战场上浓烟滚滚,只有机枪扫射的声音和战士们大声嘶吼的声音,他明白走了出去便是一条不归路,面前只有凶狠的敌人在等着他,他大吼一声,眼神中透露着坚定,跑向敌人,最后看着他被几颗无情的子弹穿透心脏,倒在了血泊中。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这是多么伟大的红军!

再看向湘江,也只剩下感慨了!

血战湘江观后感800字 篇二

近日,我观看了《血战湘江》,感触良多。

《血战湘江》讲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长征期间强渡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故事。影片中,红军由于李德、博古的严重左倾错误,走上险路。红军纵队最终在各个红军军团的保护下渡过湘江。其中红军在枫树脚以死拖敌、红军34师基本全军覆没、百姓主动赠送红军粮食和一个又一个红军倒在血河中的情节让人感动;红军红五师师长李天佑和师长陈树湘的英勇抗敌、毛泽东将药物多次赠与战士、周恩来下令丢弃辎重强渡、林家老四在得知父兄皆死于战争中却仍毅然加入红军、遵义会议等情节也激动人心。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人物是值得关注的。先是李德,他自傲,听不进他人的建议,纸上谈兵,让许多战士死于他的错误决策,在遵义会议上还拍案走人,是典型的死不悔改之辈;然后是毛泽东,他清晰地判断出己方决策的失误,勇于质疑高层,遭怒斥后不利用人际关系夺权,忍气吞声,用实际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在遵义会上和平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集中纠正了博古、李德决策上左的错误,成功地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表现出了一位领袖应有的智慧与手段还有观念;接着是彭德怀,他虽然也明白高层的决策有误,但急于立刻纠正,耐不住性子,手段和头脑与一位领袖有着大的差距,也透露出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性;最后是博古,他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三人团的一员,但却盲目相信李德的决策,缺乏主见,最终与李德酿成大错,但他知错能改,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还有几度领袖风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怎会没遇到过于此有几分相像的事呢?我们的老师、长官、上司就没有犯错的时候吗?可我们真的能做到向他们提出质疑,组织纠正吗?往往是不能的,像毛主席那样解决的更是少之又少。从这部影片中我也明白了,只有勇于提出质疑,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多次交涉,最终解决问题,才能让内部真正的和谐,让一个组织变得更加优秀。

这就是我的感触,希望大家也能观看此部电影。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