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集团成立于1996年,经过二十二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从当初的一个只有七八个员工、挤在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民房中办公的小公司成长为如今总资产1.77万亿、年销售规模超5500亿、拥有14万员工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可以说创造一个令人惊叹的商业传奇。

在恒大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企业管理智慧呢?

复盘恒大集团的这些年来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恒大的成功之道有赖于抓住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历史机遇,恒大全体员工的勤奋付出和创始人许家印卓越的商业才能,还有赖于恒大独到的企业文化。

时钟拨回到1997年,当时的恒大刚刚成立一年,许家印就带着20位全体员工,召开了一次公司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许家印初步梳理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对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日后驰名国内地产圈的“恒大模式”也由此成形。

许家印认为企业文化代表着团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就在员工身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从日常工作规范抓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了引导员工的良好行为,早在 2004 年时,许家印就亲自制定了《恒大员工行为规范》,次年又制定了恒大《员工修身准则》,以此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工统一到恒大的企业文化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家印说,“恒大的企业文化,已经深入企业肌体,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公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恒大的高速发展证明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企业文化做的好,就能形成良好氛围,公司上下就是一盘棋,全体员工就能团结一心,从而形成超强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事实上,不仅是恒大,几乎所有卓越企业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华为的“狼性文化”“军事化管理”“以奋斗者为本”等企业管理理念声名远播;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使命成了它持续发展的基石;迪士尼的“给人类提供最好的娱乐方式”口号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印记&…&…..。可以说,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的性格,是企业的精神内涵和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致胜法宝。

知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对于企业来说,管理文化便是企业目标、信念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管理精神的核心。

那么,企业文化的内容是什么呢?如何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

对于上面这些问题,国内著名企业家、贵派投资控股创始人范桥平在他的《贵派企业文化》一书中做了颇具洞见的回答,还分享了自己创业二十多年来的企业运营经验和管理心得,把理论和员工案例结合起来,极具指导性和实操性。

1995年6月16日,范桥平从经济改革的前沿地区温州返回故乡茶陵县城,以10万元起家创办了“茶陵县天龙开关厂”,这也就是贵派控股集团的前身。他倡导并躬亲力行以“责任”、“感恩”为内涵的核心价值观,强力推进企业文化在组织系统的深植与提升,借此打造贵派的核心竞争力。后来,将每年的6月16日定为贵派企业文化节。

新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贵派发展也初具规模,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化企业制度。2002年公司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同时健全了现代化企业制度,2004年名称变更为湖南贵派电器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60万元,为其后的持续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贵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获得了“中国电工十大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目前形成了以家居电气为主业、关联性多元发展的新格局,下辖电工事业部、照明事业部、新零售事业部等7大事业部和2家分公司,而作为贵派主业的开关照明产业,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范桥平看来,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格局。一个企业到底能走多远与之倡导的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应该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建设企业文化并非能一蹴而就,但是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在《贵派企业文化》一书中范桥平就总结了三个心得:

一,企业文化要与企业的特点相适应,只有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并且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使命也不同,它是随着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完善。

二,企业文化是在员工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规范,其中制度和管理是有形力量,文化是无形力量,只有将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相融合,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三,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做”起来的,这是一个从“虚”到“实”的贯彻过程,需要全体员工认认真真执行,做到表里如一,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做到内化于心。

伟大的企业都有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它是全体员工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同时它也是变动不居的,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正如范桥平说道:“当我们看到好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并不是盲目的学习,而是要思考借鉴,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