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这句话出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被誉为“民主之魂,教育之光”,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苦心孤诣、默默奉献。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支教岛读写群的老师一起读的第一本书,就是《陶行知文集》。捧读这本书时,会感到有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与自己谈话,他用最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谁。你听,那些闪光的语言,正穿过岁月的迷雾慢慢向你走来——
“读书要当作教书读,求学要当作教学求。蚕食桑叶,消化而吐出能为锦绣之丝;师范生求学,亦当融会贯通而吐出有益于人之事业也。”(《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
“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第一流的教育家》) ……
透过这些平实而智慧的文字,你是否能触摸到一颗滚烫的心?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教育的爱,摇曳在每个奋笔疾书的夜晚,渗透进每个甘苦与共的日子。行知路上,先生为我们照亮了道路,也指明了方向。这就是真正的经典吧——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因岁月的打磨变得更加璀璨。
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很多困扰我们的教育问题,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学生怎么也教不会?先生用实例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种田须在田里学,游水要在水里教。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才有了生长的土壤。回望一下自己的教学,习作前我们是否引导孩子用心观察生活?所学的计算是否能让学生到超市去用一用?
班级管理不好做?先生早就告诉我们,“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还有怎样指导小先生、如何进行乡村教育改造、如何可以不做一个时代落伍者……读得越是深入,你就越有一种发现宝藏的感觉。那是先生用一生的实践与探索,为教育奉献的果实。捧读这本《陶行知文集》,会不自觉地将先生的话与我们正在做的事融合在一起,在被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感动的同时,不由升起一股豪情与冲动:我能为教育做什么?
2022年是我教育生涯的转型期,我辞去了教务主任职务,回到一线,成为一名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老师。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为了帮孩子们尽快养成好习惯,我让自己也变成小孩子,融入其中,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一封封表扬信回应孩子们的进步与期待;为了提高写字水平,每一课生字我都给学生范写在本子上,24篇课文,42名学生,本子上一万多字的红色范写,换来的是孩子们规范美观的书写。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基础很差,但是他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都被老师看到,在持续的关注和鼓励下,他每次都很努力地做功课,交上来时还不忘问一句,“老师,我今天写得好吗?”我能够感受得到,那一刻他的眼睛里有光。
每个孩子都是如此不同,这也正是教育充满挑战性的地方。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去改变,去唤醒,让生命得到爱的滋养、智慧的启迪。
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有幸见证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懵懂孩童走向梦想,何其幸福!这平凡而美好的日子,也是先生所愿吧。“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走近名家经典,让我们沿着先生的指引,担起教育的脊梁,负起民族的责任,让更多的孩子在我们的手中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