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曾说:“中小学生写作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平铺直叙,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缺乏写作兴趣,或是满足于已有写作水平,不少初三学生写的记叙文,情节波澜不惊,结构古板单调,甚至于极个别同学还写成流水账,读来寡然索味。学会“尺水兴波”的写作技巧,可以充分激发想象力,在中考中写出让老师眼前一亮的佳作。
清代袁枚有言:“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放眼学生作文之现状,平铺直叙者多,跌宕生姿者少。在短小的篇幅里记叙一个曲折的故事,做到“尺水兴波”,往往能让我们的记叙文增添一些亮色,从而吸引别人的眼球。先来看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
《诗林笑录》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户富贵人家给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做寿,许多人题诗助兴。清代学者纪晓岚也兴致勃勃地举笔作诗,只见他首句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落座闻之失色,这分明是骂人,哪里是祝寿之辞?但他却坦然自若地续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时满堂喝彩。想不到第三句又是出言不逊,“生下儿子去作贼”,众人愤怒,正要和他评理,他不慌不忙地写出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大家又拍手叫好。
短短二十八字,巧用“陡转法”,大起大落,先抑后扬,曲折有致,变化多端,在相反相成中造成了波澜陡起的语势,正是运用了“尺水兴波”的手法。
尺水兴波法,亦称勺水兴波法。散文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尺水兴波法”即指短片作品经过有意布局,使之波澜起伏,逶迤婉转,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喻指用无足轻重的一件小事,生出一连串的大事件,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主要人物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掌握以下一些技法。
一、抑扬变化情更深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真实全面地展现阿长的人物形象,通过前后强烈的反差来表现作者对阿长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多年以后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
二、悬念迭出扣心弦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萧乾《枣核》)
用途“蹊跷”,一设悬念。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值得思念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故弄玄虚”,加深悬念。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她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一波接一波”。小小的枣核,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当层层设置悬念、读者欲穷其源之后,再抖开谜团,解开疑问,确能使文章曲折多姿,给人回味无穷之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增添冲突升奇峰
我们在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莫怀戚《散步》)
《散步》一文记叙了祖孙三代春日田野散步的事。作者把它写进了文章,但不是像录像机那样简单地录制下来,而是进行了加工,增加了矛盾冲突,使“散步”的过程富有波澜,充满情趣。母亲变了主意,使矛盾完美地解决了。平凡的素材经过改造,曲折起伏,摇曳生姿,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读之使人感受到至善至真的人情美。
四、巧合设置生波澜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心情“快活而骄傲”。然而,意外遇到于勒使得奇峰突起,把情节推向高潮,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一度阔绰的富商沦为衣服褴褛的小贩,这对菲利普夫妇不亚于晴天霹雳,让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巅峰跌入现实的悲苦深渊。
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中国有句俗语:“无巧不成书。”巧设意外,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人物典型性格。
五、峰回路转误会妙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
“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它不是卖的。”
“喂,这头母牛多少钱?”“它不卖的!”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
“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 “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约翰尼斯·延森《安恩和奶牛》)
安恩把自家奶牛牵到牲口交易市场,给别人造成了误会,以为她是来卖牛的。集市上贩子、屠夫们买牛不成,说出了一些愤激之语,一次次误会,造成一个个波澜,时时扣住读着的心,使读着急于了解事实真相。
六、对比手法起跌宕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18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鲁迅《社戏》)
“我”盼望看社戏,可是偏不凑巧,没船。“我”一下陷入失望情绪之中,这是情节波澜之 “伏”。但接下来双喜提议小伙伴们自己夜间开船,大家附议,似乎柳暗花明,这是情节波 澜之“起”。可是外祖母和母亲不同意,又是情节波澜之“伏”。最后经小伙伴集体争取,还是成行出发了,于是“社戏”故事才正式展开。这又是情节波澜之“起”。情节和心情起伏跌宕,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