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物,在中年后再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六部读《柳林风声》。
这部作品,是这个系列以来,我唯一没有在童年读过的,因此很难描述童年心境。但是我知道《柳林风声》这几年很火,特别是有一部“同人文”就是借用这本书的主人公,讲述了动物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还卖的很好。
因此,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来读读原著,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毕竟要追本溯源嘛。
1、这部作品之所以令人神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森林世界的返璞归真。
在上海,这段时间,最流行的周末活动是郊游,大家驻扎帐篷,到郊野公园来一场放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就代入其中的那些小动物,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便是这样的郊游玩乐——哦,不对,他们的生活场景,不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郊游嘛。
有不少人是从环保主义的角度推崇《柳林风声》的,因为在作品出版的1908年,虽然工业化已经灭绝了不少动物,但是人类总体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原生态,与大自然有某种默契,但是现如今,我们已经狠狠地背叛了自然。
过度的利用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反扑,这就更让人怀念《柳林风声》所描述的那种物种丰富的大自然风景了。
是啊,这些小动物,本来就该存在,这些自然风景,本来就该存在,不能让人类占据了这一切,我们需要的是融入其中!
2、小动物的困境,也是我们面临的困境。
我之前提过,有一部“同人文”卖得很好,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重点关注了“正主”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不得不说,作为鼻祖,作者对小动物拟人化的拿捏是非常到位的。
比如“蛤蟆先生”,这个人物就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他不是传统意义的好人,性格有明显的缺点,但是他在伙伴们的帮助下,一路成长,最终克服困难——我提到的那部“同人文”也是以他为主角,可想而知,这个角色的“吸引力”。
为什么这样的人物更有“魅力”?
因为比起那些什么错都不犯的人,这些人物更像我们自己,我们可有各自的性格弱点,也渴望有一群伙伴,能够陪伴自己度过难关,而不是见死不救、置之不理。
现实中,其实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是恰恰欠缺的是一群朋友的扶持,这种危难之际的伸手,既是这部作品感人之所在,也是一种呼唤: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读这本书有助于发展其同理心,去伸出援手帮助同龄的小伙伴。对于成年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
或许你的身边不一定有那么多恰当的好友,但是你还是需要努力伸出援手,去寻求帮助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