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是电影故事的概要描述,透过故事梗概,观众基本可以看出剧本中心事件或故事内容的大致轮廓。这里面,包含了主要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故事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主要情节发展、冲突、悬念和结局等。它既是编剧在正式进入创作前的梳理,也是让制片方审视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文本,当然,也将是未来宣传发行所用。
粗略看来,貌似其中也有故事情节,但真的将情节包含在内了吗?让我们先来看看电影《刺杀小说家》的故事梗概。
异世界皇都,天神赤发鬼残暴统治,滥杀无辜。少年空文因被赤发鬼追杀,决定奋起反击。在黑甲的指引下,踏上了凡人弑神之路,这是小说家路空文笔下的奇幻世界。
女儿小橘子多年前被拐卖,父亲关宁为了寻找女儿的下落,接受了屠灵委派的任务——刺杀小说家,这是现实世界。
事件的起因是,交给关宁这项任务的知名企业家,由于某种原因,小说家所创作的小说世界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小说家创作的奇幻世界里,一个生活在林中的少年,为寻找杀父仇人,开始了前往皇都的复仇之旅。现实中,全然不知此事的小说家,在遭遇写作瓶颈时,遇到了前来刺杀自己的关宁。
两个平行世界中,关宁、小说家、复仇少年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奇幻与现实的故事交错展开。
发现了吗?梗概是框架,就像我们听书一样,听完了觉得热血沸腾,或者是任意某种情绪像要从胸腔中蹦出来一般,但当你向第三人转述时,只能说出以上的话来,毕竟,细节太多了,三言两语怎么能说清楚呢?
那故事情节是什么呢?它相当于你看过一本书,三天以后,当好友问你时,你讲给他的状态。故事线记得很清楚,细节略微有些模糊,但一些关键的地方,细节还是深刻的印在脑海里。又有人说了,我听完书以后也是这种感觉。我不想辩驳,不相信的朋友可以亲自试试。看书,不光是看书本中的字,同时,你的想象力还在不断补充着脑海中的画面,而听书,由于节奏快,声音元素众多,大脑更多的是跟着听到的信息一路向前。
为什么我要一再坚持说这个观念呢?主要是本人,还是喜欢看书胜过听书!哈哈,闲话不提,其实作为一名编剧,从最初的的一句话梗概,到简单梗概、详细梗概、故事大纲(根据制片方的需求,可能需要的是现在所说的故事情节),每一次都需要想象力的加盟,无论转场、台词,处处都需要小心机。因此,在文字的表述上最好可以有扩展或压缩的空间,如此,画面的转换就更加有张力了。
拿《刺杀小说家》为例,开篇——异世界,小女孩叫爸爸的声音,关宁循着声音叫着女儿小橘子的名字,当空中出现一副狰狞的塑像时,现实中关宁从梦中醒来。这就是情节,细致到几乎让大家可以想象出画面,并且呈现出故事的具体动作线。
与此同时,人物的情绪在动作线中的变化也是一个要点。关宁在梦中的惊恐以及回到现实世界的茫然,连接起随后与手机另一边的人说自己又做梦了,又在梦中看到那座城。这个段落的情节为故事展开后,异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叉提供了逻辑自洽的世界观基础。
事实上,这就是故事梗概和故事情节最大的区别。梗概追求的是起承转合的大线,悬念、冲突的张力,以及事件的结果,包括它将要传递给观众的情感;而情节更为细腻,它需要细化到每一场人物的动作线转折点(当然,比起故事大纲,还是粗犷一些)。
在故事梗概中,整个剧本的结构其实已经呈现出雏形,它是线性结构还是非线性,或者意识流,都可以体现出来。
举个例子,《盗梦空间》以线性结构中的常见三幕式出现,那么故事梗概中,第一幕结尾时将写出:柯布隐瞒自己的亡妻会进入梦境干扰行动的事实,带领小队成员进行了一次危险的行动,这个情节将作为情节点成为引发后续更多问题和障碍的关键。因此,即便笔者写出部分人物动作线它也不是故事情节的写法,而是为了呈现出整个剧本结构而写的故事梗概。
再比如,板块式电影,如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这种多情节板块就是一个个小故事,通过群像的刻画来表意。故事情节简单,反而是在梗概的写作中要注意,母题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市中的伤感爱情,这才是整部片子得以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核心思想。事实上,所有多情节、板块式结构的影片或独自成章,或者并行,延展整个故事的维度,这一切,都需要在故事梗概中体现出来。
其实,现象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的剧本中,梗概和情节还相对好区分,意识流结构的剧本最容易让人混淆。
阿兰·罗布-格里耶编剧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写了一名少妇在某休养地遇到一男子,男子说他们曾相识并去年相约于今年在此相会,最后说服少妇承认此事并与之一同出走的故事。
我不知道他在创作伊始有没有写详细故事梗概,各种资料中也没有找到剧本,只在豆瓣上看到它的剧情简介,是这么写的:本片用一种现实与记忆穿插的方式勾勒了男主人公X与女主人公A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X的记忆中对于巴洛克宫殿里的亭台楼阁如数家珍,在他的描述性旁白中,人们得以感受到他内心巨大的波澜。在剧场舞台上,戏子正在表演着离愁别绪的桥段。观众席上X跟贵妇A对视良久。歇息之时,剧场响起舞曲,X向A邀舞,两人在近距离表达了对彼此的感受。A觉得这个X是个关注自己的陌生人,但是X却讲述了去年与她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期间,还穿插了X跟A丈夫M游戏对决的场景。
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看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钦佩万分啊,果然不愧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
我想,如果让我来写梗概,估计也只能写出故事情节啦!毕竟,人物的时空突然变化,同一场景出现过去与现在,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模棱两可,似乎导演也不太关注咱们能不能看明白(哈哈哈)。所以,意识流类的影片故事情节的写法,只能趋向于文字故事板啦(关于故事板,我们下期聊)。
正如建筑学中的至理名言——形式永远服从于功能,知道你的甲方要干什么比分清楚你要写的东西叫什么名称重要多了!
当然,意识流的影片毕竟是少数,我们还是按大部分影片剧本创作来说吧!在写作中,还需要注意一个视点问题。从剧本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视点就是叙事角度。任何故事都有叙述者有形或无形的存在,叙述者是谁?故事从哪里进入,包含了怎样的母题。那么,如果剧本有叙事角度,故事梗概和故事情节有吗?
是有的,在故事梗概写作中,大部分人都无意识的采用了全知的上帝视角,告诉所有人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在故事情节的写作中,更适合将叙述者附在某个剧中人物身上,或者说以剧中主要人物应变故事中的冲突或遭遇而次第展开。
总之,故事情节更加言之有物,更加具象,故事梗概则偏向剧本整体的骨架。大家还是实操吧,毕竟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