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篇《读后感》引发的感想

家里来了位做教师的亲戚,免不了谈起了教育。她说她是高级教师,在当地作文教学非常有名。正好儿子在写作文,出于礼貌,就让儿子把作文给她看了。她一看便连连摇头说读后感不能这么写。层次不清,不具体、没主题、空泛、没有引述书中的具体内容。她班级最差的也比这好。写读后感要“三段式”,第一段写读了什么书,要概述一下原文内容,第二段写自己的感想。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然后咄咄逼人地问我儿子:“你觉得书中的哪一点对你最有触动?你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把我儿子问得眼泪直打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只好让儿子回去再想想。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并不是因为是我儿子我就偏爱他的作文。客观地说这确实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语言生动、结构活泼,题目就点明了主题。作者认为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我们小孩的心里都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只有到大自然中才能寻找到答案。而且作者还写了自己是怎么做的,他在“喜马拉雅”上朗读了整本书与大家分享,还去了甘南旅游看到了书中的情景。怎么就叫“不具体,没主题,空泛”了呢?

读后感应当怎么写?

我的观点是:怎么写都可以,不一定非三段式不可。只要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下面这篇作文如果要我来批改,毫无疑问是篇满分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师一定得懂一点作文之道。自己常动笔写点文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学真的要误人子弟的!同样读一本书,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1000个孩子可以写出1000个不同感受。感受不一定都是“受到了教育”,即便是写自己不喜欢这本书,提出了反面的观点,那也是允许的。我们做老师的切不可把自己的认识当成一个框子强加给学生,不按照我的框子写就不合格。这种教学法实在是让人担忧的。但是,老师就是一重天,孩子是没有能力对抗的。错误的指导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对作文产生恐惧。我认为这可能就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假如我的儿子真的遇到了这样的老师,我又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