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平时总是说写议论文找不到材料,即便有了材料也不会分析。以前高考作文总是“苏轼遍地走,陶潜满天飞,感动中国一堆堆”。
我跟学生开玩笑,说这叫:古人开会。就算是开会,这些人也都是粗劣得蜡像人物。根本没有血肉灵魂,学生只会复述生平,完全看不到情感评价,自然也就说不出影响意义。
古人的材料真的不能用吗?当然不是!只不过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段时间学生在学文言文,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讲完了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原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庄子的《逍遥游》。这四篇文章教学重点不一样,除常规教学之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借助文章,积累一些人物材料,思考一些相关的话题。虽然学生能做到知人论世了解“英雄“已经不容易,还想让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敬仰英雄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我还是愿意试一试!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尝试着补充了一些相关资料,比如《站在荀子墓前的思考》、梁衡的《读韩愈》、鲍鹏山得《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再去了解这些内容:
他们的处境(时代及个人)
他们做了什么(记住细节)
对当世的影响或后世的意义
然后,随机设置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感受人物的选择,让孩子用心体会信仰与处境的矛盾,感受性格与行为的统一,以读代讲,以写促思,打通阅读和写作的距离。
1、他们为什么伟大?
2、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训练目的:
1、从课内积累作文素材细节
2、体会学习古人的现实意义
3、用作业形式打通阅读和写作
教学札记:
我们的孩子当然可以坦然做一个凡人,可以选择不崇高,但是我们不能不仰视崇高,我们不能忘记坐在路边给真正的英雄鼓掌。课堂上不会因为我的情感倾向设计出统一答案,他们是否能够做到“等生死,齐万物”,顺应本心,随心所欲,这也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完成的教学目标。但是借助这些优秀的文言文,我们的学生可以尝试了解伟大,拒绝人云亦云,最后努力地去伪存真,内心留下更多真善美的东西。
西方有个寓言讲:根除杂草的有效办法就是种上庄稼。
荀子伟大在于能够继承并发展儒学,兼收并蓄,主张“礼法合一”。他反对神秘主义,并且毫不掩饰的阐述性恶论,这并不是在评判人性之恶,而是以“人性本恶”引发,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治之,重刑以禁止”,其目的无不是在尝试改变人性之恶。在当今社会道德不足以约束行为的时候,法律就要加以惩治。在这种跨时代的突破,多么难得。
《逍遥游》中曾提及一类人,他们“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这种人格不是不好,但是如果将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社会的需求之中,把名利金钱物欲当做人生的最终目的,一生都会活得很累。
如何摆脱焦虑?
其实,古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达则用儒,穷则参道。我们的孩子确实应该追求卓越,奋发有为,但是于困顿之时、曲己之际,如何排遣内心苦闷,以求暂时获得内心解脱、逍遥自适,不妨学习一下庄子、陶渊明。
儒家思想是粮店,道家思想是药店,非不得已之时不必吃药,吃药也是为了治病救人,蓄足能量,再次上路。如果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里,懂得何以安心,就是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情,而所做的事情又远远高于物质层面的需要,他们将会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而这种自觉地精神追求也将是我们的民族继续产生英雄的后续动力。